2012年2月9日,格哈德·里希特庆祝了他的80岁生日。 为了纪念这位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英国《卫报》在 2004 年将他称为“21 世纪的毕加索”,国家美术馆将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合作举办综合回顾展《格哈德·里希特:全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全景一词源自希腊语,由“一切”和“看到”这两个词组合而成。 在德语中,它已成为全景或谨慎的同义词,表示 360 度的清晰视野。 当你环顾四周时,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会在时间和运动之间的联系中显现出来。 不仅可以感知到一个视图,还可以感知到在全景视图过程中组合成一个单元的许多视图。 因此,新国家美术馆上层的展览被设计为视野开阔,并在宽敞、开放的空间中展开。 大约 140 幅绘画和 5 件雕塑是与艺术家密切合作选出的,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里希特 5 年来创作的复杂作品。
展览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使得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的特别之处显而易见。 这种特殊性一方面在于抽象与具象作品被广泛讨论的同时性,另一方面在于作品时间顺序中所揭示的重复与变化的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决定不按照主题或风格进行组织。 这样的概念实际上隐藏了里希特作品的特殊之处,因为它将风格或主题不同的事物分开,即使它们是同时创作的。 另一方面,在新国家美术馆,你会看到一幅全景图,其中具象的表现与抽象的色彩实验相邻,古老的大师般的风景、海景和肖像与城市景观相邻,在它们的姿态溶解中,几乎无法辨认像这样。 蜡烛和头骨等著名的虚空图案与富有表现力的复杂抽象图案非常接近。
然而,在某一时刻,我们打破了时间顺序的准则:当你进入博物馆和展览时,你的第一眼不会是1962年的画作《桌子》,这是里希特全集目录中提到的第一件作品。 相反,你最初被大幅面抽象刮刀画所包围,这些画定义了里希特最近的作品。 在我们的展览中,艺术发展过程的全景从当下的这个领域展开,然后在参观结束时最终回到这个当下。
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1932 年出生于德累斯顿,在家乡的艺术学院学习壁画,并很快在年轻的东德收到了他的第一份委托。 1959 年,在沃纳·哈夫特曼 (Werner Haftmann) 的带领下参观卡塞尔文献展 II 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经历。 杰克逊·波洛克和卢西奥·丰塔纳的抽象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厚颜无耻! 我非常着迷,也深受其影响。 我几乎可以说这些照片是离开东德的真正原因。 我注意到我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里希特在 1986 年回忆道。1961 年春天,就在柏林墙建成前几个月,里希特带着妻子埃玛离开东德,最终经西柏林到达杜塞尔多夫。 然而,里希特——甚至后来,当他从 1971 年到 1993 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时——也绝没有直接跟随西方主导的发展趋势。 里希特在波洛克和丰塔纳的作品中或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激浪派的艺术手法中所欣赏的激进主义并没有成为他自己的道路。 他用传统的绘画媒介来对抗艺术中“打破界限”的进步趋势,即使在探索绘画的极限时也仍然忠于绘画。 他既顽皮又严肃地与马塞尔·杜尚等伟大艺术家对峙,例如,1966 年的《埃玛》(《楼梯上的裸体》),与杜尚 1912 年著名的《裸体走下楼梯的绘画解剖》相矛盾。